2024·春运的变与不变丨从2300万到90亿人次!春运70年,“流动中国”背后如何巨变?-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搜索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合营 >汽车新闻 >焦点图片

2024·春运的变与不变丨从2300万到90亿人次!春运70年,“流动中国”背后如何巨变?

2024

/ 02/15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陈洋洋 陈俞印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记者 陈俞印 报道

  进入腊月不久,在外奔波的人们陆续踏上回乡旅途,各大交通运输线路空前繁忙起来,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返程大潮后......一年一度,被称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的春运几乎从未缺席。

  从1954到2024,中国春运70年,人数从2300万人次到90亿人次。春运70年,承载着平凡的人们一年年的辛劳、旅途的不易和回家的喜悦。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从泡面、咸菜到高铁外卖,从通宵排队到网络抢票,从“摩托大军”到自驾新能源车……70年来,春运的出行人数猛增,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不变的是回家的方向,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与向往。

  正如许多人所说,春运如同一辆时光列车,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着一个热气腾腾的“流动中国”。

2024年1月26日凌晨,动车组列车停靠在广州动车段的存车线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90亿人次再“破纪录”

  “花生瓜子方便面,啤酒饮料矿泉水……”这个春节,在“80后”慕辉的记忆中,20年前返乡途中绿皮火车上的叫卖声犹在耳畔。

  慕辉是山东威海人,2004年,慕辉和几名山东同学赴海南求学。求学期间历经5次春运,穿越广东、湖南、江西、河南多个省份,见证了绿皮火车上的许多故事。

  在慕辉的印象中,每到春节前,他们便一起踏上拥挤、漫长、疲惫又兴奋的返乡旅程。

  有一年,为了省钱,慕辉和同学一行四人决定先乘轮船再乘火车回乡。他们先从海口乘坐轮船出发,遇到风浪,在海上漂了19个小时,才终于抵达全国春运规模最大的广州站。

  “当时的广州站广场上人山人海,我们排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慕辉回忆,当时广州站的人潮令人震撼,有人背着被褥、水桶和锅碗瓢盆,有农民工扛着一人高的满满一编织袋行李,有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还牵着一个,有人来不及买饭,直接蹲在路边吃泡面。

  人潮汹涌,记忆中数万返乡人焦急地等待着,等待踏上绿皮火车,返回久别的家乡。

  在广州停留近一天后,慕辉和同学才成功上车,在拥挤的绿皮火车上熬了20多个小时,终于回到山东。从海口出发,到回到家乡,全程历经近50个小时。

  事实上,慕辉记忆中的春运,也正是无数中国人春运记忆的缩影。

  翻阅春运历史,春运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年,国家首次明确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一个月,当时的铁道部,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昼夜值班。

  1954年,我国铁路春运日均客流量达73万人次,人次高峰日达90万人次,铁路春运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

  事实上,那时的春运旅客主要是军人、学生和机关干部,大多数人还是在家乡生活,家乡工作,春运整体来说压力还不是很大。

  春运的迅速发展背后,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经济大步向前的发展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城市快速发展,大量农民选择离乡进城打工,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人员流动,春运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980年,人民日报等媒体首次使用“春运”的字样报道大规模的春节客运。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春运人流量年年攀升。

  从1954年到2024年,转眼,春运已历经70年。

  记者搜索发现,1954年,铁路春运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1979年,春运突破1亿人次,1984年,突破5亿人次,1994年突破10亿,2006年突破20亿,2012年突破30亿……2024年,春运人数预计达9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春运是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期间一种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开启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资本流动的大门。春运是整个改革开放的缩影,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广州铁路局集团党校教授、铁路运输专家金一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毕业多年后,慕辉从新闻上看到,在“百万民工潮”“千万务工流”冲击下,广东铁路春运客流一直呈跳跃式上升,每五年增加500万,几十年增长近7倍。求学期间那次途经广州站的返乡之旅,正见证了经济发展最快、春运人数最多的时期。

  如今,慕辉已经是家乡一名知名的骨科医生。当年一起离家求学的小伙伴们,有人成为教师,有人下海创业成功,有人赴海外留学,有人进入国企。他们从各自工作岗位返乡,早已不再坐绿皮火车,而是有了高铁、飞机、自驾车等更稳、更快、更舒适的选择。

  70年,从2300万到90亿人次,春运背后,是许多像慕辉一样的年轻人的求学故事,是无数外出打工人的人生故事,更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的故事。

  绿皮火车“变”复兴号

  “我们全家买了高铁票,80分钟就可以回家。”2024年春节前,济南市民宋倩为一家四口买好了省内返乡的高铁票。

  高铁上,宽敞舒适,窗明几净,大家坐在各自座位上看看手机,玩玩平板电脑,感觉一眨眼的工夫就到站了。

  这和慕辉20年乘坐绿皮火车的记忆完全不同。

  “我当年坐的绿皮车上,春运期间尤其拥挤,大家密密麻麻挤在车厢里,前胸贴后背,想要移动一下都很困难。”慕辉说,在拥挤的车厢里,他甚至见过有人单腿站立,累了再换另一条腿。甚至座位下面的空间也被利用起来,有人在车座底下铺上床单或尼龙袋,全程躺在车座底下。“车座底下很多灰尘,空气污浊,但比站着熬几十个小时要好多了。”慕辉回忆说。

  漫长的旅程也带来些有趣的记忆。冬天坐火车从海南到山东,有经验的旅客都带齐了一年四季的衣服。“从海口出发时还穿着短袖,一路上20多个小时越来越冷,半路上就得换长袖,再往后得穿上外套,火车进入山东后,我们下车前再换上羽绒服或军大衣。”慕辉说。

  “如今绿皮火车大多换成高铁了,从广州到山东只需要9个多小时。”慕辉感慨说,如今,高铁的速度大大提高,车内温度舒适,朝发夕至,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的。

  速度快了,这是坐火车回家的人最直接的感受。

  春运70年,曾经的绿皮火车走走停停,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如今,中国铁路交通的速度已经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2007年,首趟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两年后,武广高铁通车,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380km/h,我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2024年春节前,春运迎来了更多好消息,中国高铁再次“上新”。

  1月6日,一列cr400bf-z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郑西检查库,这是该型号动车组首次配属我国西北地区。

  1月10日,由湖北武汉开出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53次列车驶进终点站西宁站,这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驶上青藏高原。

  铁路春运“脱胎换骨”,迎来了新的时代。

  春运70年,以绿皮火车为主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投入运用的复兴号高速列车近1200组,累计运送旅客已超22亿人次。

  “结合国家战略,更智能、更低碳、更舒适、更高效的车辆是高速列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参与见证了中国高铁从零的突破到领跑世界全过程的中国中车科学家、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吴冬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远去的“摩托大军”和“大巴客”

  一辆摩托车,大包行李,身穿厚衣,从繁华都市一路顶风冒雨,向着老家的方向骑行前进。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摩托大军”逐渐成为春运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有关数据显示,春节返乡“摩托大军”自2013年达到峰值,约110万辆次,随后开始下降,到2022年,广东地区春运期间返乡摩骑数量只有3万左右。

春节返乡的摩托车大军(图片截取自公益广告《迟来的新衣》)。

  2024年,人们发现,当年轰轰烈烈的的返乡“摩托大军”已渐渐消失。他们去哪儿了?这或许要从几个故事说起。

  今年37岁的刘城(化名)曾是返乡“摩托大军”中的一员,在他的记忆中,当年骑摩托车回乡,一同出发的有30多辆摩托车,他要穿三四条裤子防寒,披着雨衣,吃饭主要靠泡面、面包,一路极其艰苦。

  如今,刘城家乡发展得不错,乡亲们很少再外出打工,他和妻子在家附近的家具厂和服装厂工作,年收入10多万元。今年春节前,村子里从广东骑摩托返乡的人已寥寥无几。

  当年,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春节返乡“摩托大军”中的一个知名代表人物汪正年,也早已不再骑摩托返乡。

  十几年前,汪正年曾经带着怀孕的妻子,骑摩托车五天四夜、行程1350公里,从广东回到了贵州老家过年。那段经历被拍成了纪录片,感动了无数人。

  十多年过去,高铁已经通到了他的家乡,回家只需六个多小时,今年,他们还乘坐老乡的私家车,自驾回了老家。

  刘城和汪正年的春运变化,是无数曾经“摩托大军”故事的缩影,也是时代进步的缩影。

  记者注意到,除了“摩托大军”的消失,春运的汽车站也越来越冷清。

  从事客运班车的山东司机史大旺经历了客运大巴的辉煌时代,也见证了它的没落。

  史大旺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经历的第20次春运。20年来如一日,他一直驾驶客运大巴往返于济南和聊城莘县之间。

  史大旺说,以前他们从来不担心客流量,车次也多,全天流水发车,全部满员。南来北往的大巴乘客,成就了春运客运的辉煌。

  今年春运,济南至莘县全天只有6趟车。去年全年,史大旺印象里满员的次数都能数过来,“可能都不到10次,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假期前后。”

  “摩托大军”的消失和春运大巴的没落,是春运变化的缩影之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约有72亿人次自驾出行,占出行人次的80%。

  “高铁和高速都越来越方便了,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开私家车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济南市民王先生认为,私家车成为春运的“新大军”,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

  春运中的“科技感”

  从通宵排队到网络订票,从打孔检票到刷脸进站,从带着四五桶泡面到高铁上点外卖……2024年春运,人们发现,春运越来越充满科技感,春运旅途也逐渐从拥挤、疲惫变为便捷、舒适。

  “当年抢票太难了,提前去火车站排通宵还买不到!谁能想到,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订票了。”今年60岁的老李,说起多年前“抢票”的情形连连摇头。

  以前春节买火车票,他要从镇上乘车去市里买票,常常排队通宵也买不到票。现在足不出户,拿手机在网上点击选票、付款就可以了。

  “科技进步了,现在坐火车只要刷身份证、刷脸就可以了,不像20年前检票还要在纸质票上打孔那么麻烦了。”山东人慕辉表示,春运期间,买票、进站、乘车、出站,全程只要一部手机和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轻松搞定。

  多年前,慕辉的一个女同学春节返乡背了两大皮箱特产,还包括四五个椰子,一路上历经40多个小时,多次转车,“不夸张,那真是快累哭了。”

  “如今,大家再也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背特产回乡,网上下单啥都有,快递直接送到家。”慕辉笑着说。

  不仅不用背特产,如今的高铁上,连吃饭都可以点外卖了。

  “以前开学回南方,我要准备一堆泡面,在火车上泡着吃。”慕辉感慨说,有些朋友在火车上吃泡面都吃出阴影了,毕业好几年都不想吃泡面。

  “现在高铁上手机下单,配送员就会将餐品送到站台上,由列车员交给乘客。”说起在高铁上点外卖,慕辉非常高兴。

  济南西站候车大厅12306网络订餐配送中心就是一个“高铁外卖”中心之一,春运期间,这里非常忙碌。

  据介绍,高铁外卖服务开通六年多,目前该站已有27家外卖商家入驻,米饭、米线、水饺、汉堡、煎饼果子、奶茶等品类齐全,外卖订单量日均2647单,增长近7倍,成为全国80个上餐高铁站里订单量最高的站。

乘客高铁上手机下单,配送员会将餐品送到站台上,由列车员交给乘客。

  除了高铁上的高效服务,跟70年前相比,如今春运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充满了科技感和新鲜感。

  在山东,济青高速的智慧化改造提升引起众人点赞:路况“实时化”、收费“无人化”、服务“定制化”、救援“智慧化”、业务“自动化”……智慧元素已经覆盖到了回家路上的角角落落。

  “我今年过年开电动汽车回家,路上在服务区充了会儿电,休息了半小时,还逛了服务区商店。”山东“90后”女生小陆今年买了一辆电动汽车,一路自驾回老家,体验感非常好。

  小陆发现,如今高速服务区越来越智能化,不但手机、电脑充电方便,还有了更多电动车充电桩。更令她开心的是,许多服务区装修一新,改造成了的“民俗街”和商业街,大家返乡旅程中休息之余,还能愉快逛街,买些特产和特色服饰。

  70年,春运,变化太多。

  70年,春运,又似乎没变。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春运的故事讲述的不仅是人们归家的期盼、团聚的喜悦,更是中国人一年又一年,拼搏向上的热气腾腾的精气神儿和美好愿望!(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